不少散戶在買賣股票前,
都會參考所謂「大行報告」所訂下的目標價。
其實,對於這些分析報告,你又理解幾多呢?
「大行」即是一些環球性的投資銀行,
例如高盛 (Goldman Sachs)、大摩 (Morgan Stanley)、瑞銀 (UBS)和JP摩根 (JP Morgan) 等等。
投行中專門撰寫投資報告的獨立部門,稱為投資研究部 (Research Department)。
投資研究部之所以能夠存在,必定是因為投資報告能帶來豐厚利潤。
吊詭的是,這些報告賣不了錢(部份甚至可免費下載),
為何投行會樂此不疲,日復日、年復年地撰寫報告呢﹖
原來,在一間投資銀行中,最賺錢的三個部門﹕
企業融資 (Corporate Finance)、金融投資 (Sales & Trading)及私人銀行 (Private Banking),
都可以利用投資報告來賺取巨款!
首先,私人銀行賺的是佣金,
客戶經理要千方百計﹐又呃又氹一眾富豪頻繁地進行交易,才可賺大錢。
因此他們需要大量的投資報告,去游說富豪炒賣。
(例子一﹕大劉生﹐我哋銀行出咗份報告話港交所會升上$250喎﹐你都買番D啦﹔
例子二﹕岳少﹐我哋銀行出咗份報告話匯控會跌剩$40喎﹐不如轉馬買建行啦)。
所以投資報告,其實是一個氹富豪投資的工具。
企業融資就透過幫不同公司集資(例如:上市﹑配股﹑供股﹑發債等),而賺取佣金。
然而,要幫一間公司集資並不容易,
必須有一個很動聽的Investment Story,方能水到渠成。
心水清的投資者不難發現,通常在公司配股或發債前的兩至三個月﹐
保薦銀行會推出一份詳盡的投資報告﹐大sell特sell此公司如何前景明朗、
十二個月展望升幅可達50%云云,其實正是為幾個月後的集資鋪橋搭路。
因為配股價一般會以市價作一定折讓﹐故在配股前將股價推高,
去為公司獲取更多資本﹐已是行內公開的秘密。
至於Sales & Trading,賺的也是佣金,透過尋找市場不同股票的波幅或差價去賺錢。大家請看以下實例﹕
高盛於1月16日及3月18日兩次調低匯控的目標價至$41。
作為匯控世紀大供股的保薦人及包銷商,高盛何解不唱好匯控﹐反而要唱淡呢﹖
很簡單﹐因為當時供股價實在太優惠。
如果全港市民齊齊嚮應供股﹐在供求關係下﹐
供股權的價格定必被推高﹐直接增加高盛Trader們的供股成本。
於是全港大行幾乎齊心合力﹐齊齊建議沽售﹐削弱投資者信心﹐
然後大手買入平價供股權。
再細看上圖﹐在供股股份掛牌前一天﹐
高盛突然轉軚﹐大幅提高目標價34%,
並於一個月後,第二次大幅提高目標價53%。
何解﹖買夠平貨﹐是時候炒高股價,獲利離場﹗
由此可見﹐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,
投資報告絕非是一份純分析的報告﹐而是一種多功能的賺錢工具﹐
讀者對象也並非是一般投資者﹗
當然﹐並非要全盤否定大行報告﹐
只是投資者要習慣獨立思考﹐
否則,盲從附和﹐只會做了大行的點心。
換個角度看﹐如果投資者能夠捕捉大行的部署﹐
順著大行的思路出手﹐也許能獲得豐厚回報。
不過這已屬投機,閣下請自行評估風險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